中秋过了,月饼要怎样处理才最经济?

2017-10-13 1144

昨天是中秋节,家庭团圆的日子,每个家庭多多少少总要买上几盒月饼,一家人围在一同吃团圆饭、看电视和吃月饼。
 
但是今天小巴发现了一个问题,中秋节现已过了,家里还有好几盒月饼。月饼这个东西,在中秋应景偶然吃一点感觉挺好,但如果天天吃,就不是一个好选择了。

想想也是,月饼是一个受众如此广、必要性如此强、消费时限如此短的产品,每年中秋的时分,送、收月饼就成了一个大问题。

 

所以有一些人就想出了一些方法,采用一些“金消融”的方法,添加月饼的流通性,比方这个关于“月饼券”的段子,很可能你就听过:
 
月饼厂印了一批面值100元的月饼券,经销商以65元的价格买过来,易手以80元卖给买家A,A将月饼票送给B,B以40元卖给黄牛,厂商最终以50元从黄牛手里收回。一连串买卖下来,环节上的每一个人,如同都获益了。

厂家:65元卖出,50元买进,赚15元;
B:40元卖出,0元买进,赚40元;
黄牛:50卖出,40元买进,赚10元;
经销商:80元卖出,65元买进,赚15元。

各式各样加起来,就是A出了80元买了一张月饼券,链条上的其他人分别从月饼券上取得相应的收益。A自身,花了80元钱,实践上的作用,则是作为100块的礼物送出去了,其实也是“赚”了20元。
 
如同所有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,大快人心。不过,世界上显然没有这么好的事。我们再来细想,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。


比方说B,在理论上是收到了一份价值100元的礼物。实践上呢,要么月饼太多了吃不完,要么不喜欢这个牌子的月饼,要么嫌换月饼太费事,总而言之就是不想兑换成月饼吃,最终到手里的实践功效仅仅40元。

而A呢,花了80块钱,最终落到实处的,只有40元。


这中间的价差,在小巴看来,就是情感消费。在人的心理中,送礼物比直接送等价的钱,总要来的更好。当这些东西无法彻底以数字化价格衡量的时分,就需要由情感载体的替代品完结。

今时今天,很少有人会真实在乎这一百或几百块钱的价格。

甚至于,月饼是否真实呈现其实并不重要,只需有月饼的预期存在,情感的部分也就得到了满意,而其他的部分只需有月饼券的流通就完结了。情感的需求,远远高于月饼的消费量,厂商也得以印刷出超出实践消费量的月饼券,因为其中一大部分拿到月饼券的人不会吃月饼,也吃不完。
 

 

文章出自:月饼托 www.tsdeming.com

推荐新闻